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空大」標籤的文章

【社會個案工作-15】個案管理理論基礎與實務模式

優勢觀點的意涵 乃是一種基於對人的能力和改變潛能具有正向肯定與信任的概念,其強調發覺和探索案主的長處和資源,協助他們建立和實現目標。 主要理論觀點 優勢觀點自1980年代開始受到社工實務關注、運用後,歷經多年來的發展已逐漸被廣泛運用在老人長期照顧、情緒困擾的青少年與其家庭,物質濫用問題、成人保護服務,與精神醫療等各種領域上。 及至1990年代,雷普等學者首先將優勢觀點與個案管理模式開始廣泛運用在個案管理服務過程。 主要理論觀點包括: 1.復元: 復元的概念是優點個管模式的核心觀點,相關文獻指出復元係指一種人個人態度、價值、感受、目標、技巧或角色的深沉且獨特的改變過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態度,以及因應生活挑戰的方法,它建立在希望、意願、負責的行動等三大磐石上。 至於復元力則是個人發展歷程中逐漸成形的內在能力,是復元過程的助力。 2.增強權能: 優點個管模式相信人們有成長與改變的能力,可透過增強權能方式來除去阻礙復元的障礙,以降低其無力感、絕望與壓迫。 因此,社會工作者不是去增權案主而是要幫助案主充權自己,強調拓展案主的的優勢及能力。 3.生態觀點: 認為個人與環境是互相依賴、共生共存的組織系統,個人或組織必須經常不斷和週遭環境各系統進行互動。 因此優點個管模式的目的是讓社區資源取代孤立與隔離,協助案主運用資源與環境中其他個體或組織發展正向的非正式支持體系關係。 4.社會支持理論: 社會支持網路是指經由個人接觸而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和服務、訊息與新的社會接觸,通常包括案主親友、鄰居、同事、社區等非正式體系,以及各類專業人員所提供的非正式支持體系。 有效的網路能夠提供個人的歸屬感,使個人有正向經驗和令人滿意的角色,同時避免負面的衝擊與心理壓力。 充權理論觀點 係指促使人們變得更有權力,或是一種促使人們朝向自主的過程。

【社會個案工作-10】個案預估與處遇計畫

圖片
預估 其為一種了解的過程及結果,是行動的基礎。在個案服務過程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歷程,必須從案主本身及周遭生態環境系統中蒐集相關訊息,而加以組織、統合、分析提出暫時性診斷,然後與案主及重要他人共同思考,提出可行的處遇計畫。 預估主要包含下列主要內涵: 1.多面向的歷程 預估應該包含DAC三階段,即D描述(description)、A預估(assessment)、C契約(contract)三階段,探索案主系統、家庭與家族系統、社區系統及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再加上對案主社會歷史發展脈絡的訊息蒐集,描述出案主所面對的問題,其次組織出暫時性的預估,最後是契約的形成,包含定義問題及處遇目標,並提出行動步驟的規劃。 2.個別化的差異 從案主的觀點探索問題情境,而非從自己的觀點出發。特別是種族或社會文化觀點產生差異,例如:社工員從自己文化觀點預估外籍配偶家庭的需求,就無法真正瞭解案主的需求。 3.強調案主的優勢 擬定處遇計畫應朝向有利於案主的長處及正向方向去思考。 4.瞭解案主 案主、生態環境系統及兩者交互關係中所呈現需求、問題、協調、合作、助阻力、改變動機、可運用性及潛在資源等預估,應源自於前一個步驟之蒐集。以瞭解在環境中的案主(client in environment),並作為擬定處遇計畫的基礎。 5.案主與社工者共同參與歷程 預估源自於案主和社工員會談、討論及家庭訪視等互動歷程。在過程中案主回應是重要訊息來源,亦可了解處遇計畫之可行性,有助於提昇案主之自尊和增強權能。 6.縱橫向探索並重 對案主問題情境的瞭解,主要目的在於探索問題,定義出問題的範圍、相關成員、關係及互動橫向(horizontal),這是橫向訊息。進行縱向(vertically)訊息是探索深入多面向預估 7.判斷 判斷是決策的歷程,專業判斷應為「專業知識價值」與「處遇策略」間的橋樑,強調案主個別化差異、參與度、發展階段及其他多元因素(如種族、文化等)、瞭解行為隱藏的目的、系統間的互動及案主系統內的助阻力及資源。 8.持續性歷程 預估在個案工作流程是相當重要的,評估過程可能隨時修正,或經由處遇結果的回饋重新進行預估,形成循環回饋的歷程直到問題解決。 多面向預估的內涵 1.案主系統的預估 分...

(題庫)個案管理之工作過程,試就每個階段加以說明之。

社會個案工作 社會個案工作-個案管理理論(題庫15) 社會個案工作-個案管理的意義與發展取向(題庫14) 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個案工作的專業關係與會談原則(題庫13) 社會個案工作-個案工作結案與追蹤輔導(題庫12) 社會個案工作-社會資源整合(題庫11) 社會個案工作-個案預估與處遇計畫(題庫10) 社會個案工作-蒐集資料與個案紀錄(題庫9) 社會個案工作-任務中心模式(題庫7) 社會個案工作-危機調適模式(題庫7) 社會個案工作-生態系統理論(題庫6) 社會個案工作-行為修正學派(題庫5) 社會個案工作-問題解決學派(題庫5) 社會個案工作-心理暨社會學派(題庫4)

社會工作概論(二)

學校社會工作的意義與功能 學校社會工作意義: 1.學校社會工作是運用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將輔導的觸角延伸學生的家庭與社區,以其了解學生問題的社會因素,並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來提高輔導效能 的專業。 2.學校社會工作是以社會工作的專業原則,在學校教育體系裡行使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方法與技巧,來解決存在於學校體系、家庭和社區三者之間,干擾學生學習良好的社會化人格、發揮個人內在潛能的因素。 學校社會工作的功能: 1.加強對學生的服務: (1)因學生人數過多,忽略了個別的需要與生活指導。(例如:偏差行為學生、中輟生、身心障礙學生、原住民學生等,無法在學校體系中享有完整的學習權) (2)協助學生瞭解自己,解決問題,達成「助人自助」目標。 2.增強學校與家庭的關係: (1)使家庭瞭解學校的教學,瞭解孩子的能力、興趣、行為和學習生活。 (2)將維持學生學習的良好場所,從學校延伸到家庭。 3.提供專業人員的團隊服務: 將學校各專業人員組織起來,對學生提供專業的團隊服務 如果學校需要安排某些團體方案,則可能要求社會工作者介入團體並提供服務(Johnson,1991)。例如學校要為學生舉辦「性教育」講習四小時,以預妨暑假期間發生不當行為,社會工作者評估後,可以班級團體為單位,發展適當的方案。 4.結合社區的服務資源: (1) 幫助學生、家長及學校利用社區現有的服務。 (2) 讓學生的學習環境由學校進入家庭,擴大到社區。 職場社會工作之實務模式 員工協助方案 1.員工協助方案之意義與功能 (1)員工協助方案簡稱EAP,從職業酗酒方案開始發展而來,主要能對於造成不良工作表現之個人及工作問題作早期確認與問題解決。 (2)員工協助方案的功能 對公司可以協助解決員工許多個人與家庭問題,以及員工工作安定,可以直接提高公司之管理效能,生產力和組織形象。 對員工而言,可使員工經濟效益穩定和增加,並且帶給員工自我肯定等精神層面上之效益。 2.員工協助方案之實施模式 (1)企業公司內部實施之模式 由公司聘請社會工作者負責,有二個主要工作重點。一為協助員工解決各種個人或家庭問題,另一個為提供避免員工發生危險之工作環境改善意見。 (2)企業外部實施之契約性方案 此種模式是單一企業組織與數個企業一起與社會服務機構,以契約形...

社會工作概論(一)

傳統社會工作概念與當代社會工作概念的差異為何? 一.傳統社會工作概念:以病理歸因為處置焦點 早期社會工作是從慈善組織會社的友善訪問和成立睦鄰組織來關懷貧窮弱勢者開始。 1973年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NASW)提出一個較綜合性的社會工作定義,認為社會工作是協助個人、團體、社區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的能量,以及創造有利於達成目標的社會條件的一種專業活動。 1982年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NASW)的社會工作實施標準與分類,將社會工作更明確地界定:社會工作專業在於提供人性且有效的社會服務給個人、家庭、團體、社區與社會,藉此,社會功能得以增強,生活品質得以改善。 這些定義有三個意涵: 其一、所謂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活動,是指專業服務必須有其知識、價值、技巧、目的,才能引導實務活動。 其二、社會工作服務對象包括案主體系,包括個人、團體、社區。 第三、指出社會工作的焦點在於人與環境的互動,其中社會功能包含三個意涵: 1.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2.滿意生活角色扮演;3.有自我價值感。 二.當代社會工作概念:關注社會環境中制度的公平性與人權保障 1990年代,社會工作開始關注人類環境或制度規範中資源分配與需求滿足落差的關連性。 1994年,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NASW)的社會工作宗旨在於增進人類幸福,滿足人們其基本需求;特別是滿足弱勢、受壓迫和貧窮人的需要。 2008年,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NASW)的社會工作宗旨在於增進人類幸福,滿足人們其基本需求;特別是滿足弱勢、受壓迫和貧窮人的需要,並增強其權能。 國際社會工作聯合會(IFSW)的定義:社會工作專業在促進社會變遷,解決人群關係的問題,透過增強個人權利和自由促進幸福。 社會工作者是在人們與其環境互動的觀點上進行干預。人權與社會正義之原則為社會工作的根本。 積極性的差別待遇為何?請問與「選擇性福利」及「普及性福利」關聯為何? 積極性的差別待遇為何? 對於受歧視或遭損害的團體跟個人,社會整體應該給予特殊待遇做為補償,使其回復社會能力及地位。 與選擇性福利及普及性福利關聯為何? 考慮部分人群,因生活的機會及發展機會的不平等,透過調查後,給予選擇式福利而不是普及式福利。 以個人或家庭為焦點的社會工作微視方法,其助人歷程分為那些階段? 預估、探索問題及...

(題庫)何謂家庭系統理論,家庭系統理論的主要概念為何,請加以說明之。

點此查詢「社會個案工作」其它章節 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系統理論將家庭視為跨越時間,家人彼此互相關聯且相互影響的單位。 家庭系統倫理認為,為有效的幫助人,所採取的預防與介入的層次應該以家庭,而非以個人為主要目標。 因此,家庭系統理論與治療模式是以家庭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為基礎。 家庭系統理論的主要概念: 家庭系統理論的主要概念可分為: 整體性、殊途同歸、多目標性、配合度、階層組織、互相依賴、界限、滲透性、系統類型、變遷、家系圖、家庭三角關係。 1.整體性 家庭系統是由一群個體所組成,並形成一個複雜而整體合而為一的單位。 2.殊途同歸 是指從不同的開端與採用不同的手段可以獲得相同的結果。 3.多目標性 又稱同門異路性,是指起點相似的條件可能會導致不相似的目標發展。譬如,早期兒童有相同家庭背景與生活條件的個人也許在青少年期會產生不同的表現。 4.配合度 它是指在家庭系統的行為具有互補特性。 5.階層組織 它是指一層一層的系統逐層越來越複雜。譬如, 家庭系統由許多較小的次系統與較大的超系統。 (1)階層組織的概念是指家庭如何由許多較小的單位或次系統組成較大的家庭系統。 (2)這些次系統經常以性別或世代為組織分類。 (3)實務上可分為婚姻(或夫婦)次系統、父母次系統與兄弟姐妹次系統三種基本次系統。 6.互相依賴 組成整個系統的個體與次系統間是彼此依賴並彼此互相影響。例如,每個人與家庭有關的行為都是要與其他每個家人的行為互相配合。 7.界限 家庭與家庭間會劃分界限,在這時候會將屬於本家庭系統者劃分進來,而將屬於家庭以外者排除在系統以外。 每一層的家庭系統間也劃分界限,各次系統間也劃分界限。 界限會影響人們在家庭系統的進進出出。 界限的類型分個人界限與世代界限兩種。 個人界限:個人界限是圍繞個人與各次系統的無形的籓界。 世代界限:不同世代間的一種無形分割線 8.滲透性 是指資訊或系統成員可以跨越不同系統界限的難易程度。 9.系統類型 與系統界限有密切關係的概念是系統的開放性與封閉性。這兩個術語是指一個家庭系統在其家庭成員與其他系統間所建立的界限。 所有的家庭系統的開放程度與封閉程度都可以一條由極端開放到極端封閉的連續光譜中進行定位。 10.變遷 ...

(題庫)社會個案工作過程有哪些

點此查詢「社會個案工作」其它章節 問題呈現: 這個階段是整個工作過程的開端。 在此階段,案主準備呈現其問題,而簽訂契約是這個階段的關鍵工作。 此階段非常強調工作者與案主間的互動與案主的參與,社會個案工作者的態度是決定案主很重要的因素,如尊重案主的自尊、價值與其自我決定的權利應該是要經過溝通的,並須傾聽案主的問題及其看法。 在工作過程的每個階段,社會個案工作者應該在其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指導下,與案主合作共同發展其助人關係,目的在面對案主問題與相關的工作。 預估: 預估是指依個案的個別差異與需要為基礎而提供不同的處遇方式,目的在認識案主於每種情境的獨特性,如家庭失去功能的問題核心、出現問題的系統或生活情境的困擾,並可以依據特殊問題情境而規劃其處遇方式。 預估是一種流動與動態的過程,也就是從接案到結案的過程,預估內容都是會改變的。它也是在整個社會個案工作過程中一個循環不息的過程,強調案主與工作者共同努力瞭解案主的問題。 亦即一開始由案主陳述其主要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包括身體層面、心理層面、社會層面、文化層面、精神(靈性)層面與環境方面的問題。經過預估可以更加瞭解問題。 譬如,案主在工作者的第一印象經過預估可能可以進一步確認,也可能是隨時隨地加以修正或是全盤否定。它也從案主的問題中瞭解案主在處理問題的優勢與弱勢,所以在預估時,應該說明案主的優勢、能力、限制、改變的動機與可能的機會。 介入: 這個過程又稱「處遇(treatment)」,主要是協助案主澄清自己的問題,並藉此幫助其生活情境的改變。 介入的目標是由案主與工作者共同決定。介入的程度是依案主的需要而定,當機構並沒有提供這項服務時,表示工作者有義務協助案主尋求其他資源。 介入過程所需的技巧包括會談、記錄、轉介其他機構、提供服務、協助案主運用個人的資源與其他資源等。當然,這個過程也要藉情緒宣洩(emotional catharsis)、建立自信、問題的澄清、同理心與傾聽等進行支持與強化案主的「自我(ego)」。 進行介入時應遵守以下原則: 1.案主自主原則: 案主有權依自己的能力限制,決定完成其活動時間進度。 2.針對案主的能力無預設判斷立場為原則: 接納案主也意味同時接納案主的進行改變的能力。社會個案工作以尋求協助案主發展其潛能,讓他可以在社會...

空大上課心得-保守福利體制的特徵與社會福利行政

點此查詢「社會福利行政」其它章節(空大書香園地) 保守福利體制福利國家又稱勞資合作(或社會保險模式)福利國家(Corporatist Welfare Regime) (Social Insurance Model)。在歐陸,由於深受天主教教會與威權主義的保守國家影響下而形成勞資合作(社會保險模式)福利國家,其中,德國俾斯麥首相的德意志福利模式最為大家所熟知。保守福利國家所關切的是秩序與地位的維持穩定不變。為達到這個目標,社會保險基金(老年年金、健康保險、失業保險、意外事故保險)的設立就在提供勞動績效與其所處的相對地位者一定的報酬。 在傳統上,為確保傳統家庭的穩定性,女性都是藉由男性養家活口的模式達成這個目標,所以,保守福利國家主要藉由公營的保險基金或是像德國、奧地利等國是由勞工協會(如礦工保險基金)進行運作。這些協會組織是由中世紀的基爾特制度(guild system) 與19世紀的互助會社(是一種有一定階層秩序而自我管理並具有共同利益的協會,這些協會幾乎都在完成公部門的角色,所以稱為「互助主義者(corporatist) 或譯勞資合作」。由於這些協會在形式上獨立於政府之外,但是又具有政府公部門的地位,這些協會的保費都是強制從薪資中扣除。但是,這些勞工的保費常與雇主的保費是配對在一起的,這些保險基金常會因政府預算轉移關係而調漲。這種體制強調代間的契約以確保津貼的受益者是由現有的勞工所提供而得以繼續。 再者,社會保險基金所提供的給付水準常常是要依該勞工在勞動協會的地位(如藍領、白領、公務員等)而定。 除此之外,由於經濟環境的變遷,在傳統經濟部門穩定的工作將不再受到保障,漸漸也會讓很多勞工掉出福利安全網以外。而其中最直接影響的是因為工作年資不夠或是工時過少的婦女與外籍勞工。 勞資合作的福利國家的原始條件: (1)保守而國力強的國家; (2)不明顯的自由傳統; (3)階級意識強,具有強的中產階級與手工業者; (4)天主教會的勢力強的社會; 優點: (1)獲得公部門高度的支持; (2)允許給付受益者可以維持一定生活水準; (3)允許私營的服務制度出現; (4)隨者投保保費的增加而增加給付; (5)中等的稅負 弱勢:Disadvantages (-) of the Corporatist welfare regime/sta...

空大上課心得-社會民主福利體制的特徵與社會福利行政

點此查詢「社會福利行政」其它章節(空大書香園地) 社會民主是發展普及化福利國家的主要政治力量。這個體系普遍提供社會大眾相同的權利, 但是它也替不同的需求量身訂作(如給付依所得多寡而分級)。在這個體系中, 取得福利並不需要靠個人在勞動市場的工作績效, 因此, 社會權(Social Rights) 可以充份實現。社會權是指完整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條件。這些必需的條件最少含括教育權與建立及維持家庭的權利,也常常包括公民權如休閑、健康照顧、隱私權與不受歧視的權利。北歐(斯勘地維亞)國家的福利也以它的延伸服務(如日間照顧、老人照顧、居家服務等)為特色。由於國家提供高水準的公共服務, 因此, 國家就被排除在所有私營的競爭行列。再者, 北歐國家傾向減少階級及所得的差異, 並確保最高可能的服務水準。但是, 高稅賦與高勞力成本與無所不在的科層體制是社會民主國家被批評的主要理由。一些研究指出, 與歐洲大陸模式比較起來, 由社會民主體制國家(如瑞典、丹麥、挪威) 比較不依賴薪資所得稅, 因此比較不在意低技術部門工作的喪失。而歐洲大陸國家則傾向由累進所得稅與附加稅(VAT)來募集資金。社會民主福利國家主要因為產業的勞動階級與小資產階級者的聯盟。社會民主黨為討好普遍大眾的期望而將國家調整為福利國家, 並成為主要政黨。而個人主義的基督黨(Protestant) 則兼顧普及化原則與個人主義作為主軸概念。 北歐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特質: 雖然北歐所採借的社會保障制度歷史道路非常歧異, 各國所實施階段也有所不同 (芬蘭甚至在1963年才導入強制疾病保險)。提默斯之後, 亞斯平針對福利國家的分類也有很大的貢獻。北歐的社會保障制度就被亞斯平稱為「社會民主體制國家」。與「保守福利體制國家」、「勞資法人體制國家」、「俾斯麥體制國家」等福利國家取得社會權的條件是從工作期間繳納保費為基礎是相對立的位置, 「社會民主體制國家」在取得社會權的條件是以公民或住民為基礎。由於實施普及化為原則而可以提供市民一生當中高水準的社會補助與社會服務, 主要目的在促進社會的凝聚力與預防貧窮的發生。同時, 它也藉由不同社會群體(特別是男女)間的所得再分配降低所得的不平等。就這個概念而言, 「社會民主體制國家」與「自由福利體制國家」 (以英語系國家為主)採取殘餘的社會保障是呈現相對立的位置。 社會民主福利體制面臨的問題 目...